事件回顾
重庆三峡学院一笔85万元的设备采购(目标是专业防火墙和DNS设备)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中标方提供的设备实为市价仅299元的路由器,与采购需求严重不符。调查通报指出,评审专家在过程中未能尽责。
专家哪里没做好?
在此次事件中,评审专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
审核流于形式:专家未核查投标设备的具体型号和技术参数,仅简单询问供应商“是否满足要求”,在对方承诺符合且报价*低后,就将其列为拟中标单位。未能识别出路由器与专业防火墙的本质区别。
未尽专业把关责任:专家本应从专业角度详细了解产品性能、价格合理性等情况,但未能履行这一职责。
因此,这两位专家*终被解聘,并被禁止再参与政府采购评审活动。
规范的专家评审流程应是怎样的?
一个规范且负责任的政府采购专家评审流程,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关键步骤,其核心目的在于确保公共资金买到真正所需、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:
**步:符合性审查
核心目的:确保供应商“门槛”过关,材料齐全且符合*基本要求。
关键动作:仔细检查每家公司的投标文件,是否完全响应了采购文件中所有硬性条件(通常会用加粗、星号等明显标注)。重点看是否存在“负偏离”(即不满足要求的情况)。
为何重要:这是**道防线,能把明显不满足基本要求的投标排除在外,避免后续无效工作。
第二步:详细评审
核心目的:在合格者中优中选优,追求“物有所值”。
关键动作:仅对通过符合性审查的投标文件,依据事先公布的评分标准(如价格、技术方案、售后服务、业绩等)进行客观、公正的独立打分。不能唯价格论,需综合评估。
为何重要:确保选出的是真正能满足需求且综合*优的方案,而非仅仅价格*低。
第三步:独立负责
核心目的: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,每位专家对自己的意见负责。
关键动作:独立判断,对自己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。若发现疑问(如其他专家未察觉的“负偏离”),有义务提出并坚持原则,必要时按程序反映。
为何重要:避免“随大流”或形式化表决,确保每个专家都真正行使了专业把关权。
第四步:撰写评审报告
核心目的:清晰记录评审过程,保证可追溯、可监督。
关键动作:报告需详细、准确,写清评审过程、每家供应商的情况(包括被否决的原因)、*终报价和评分排名。所有否决都必须明确记录理由。
为何重要:形成完整档案,方便监督审查,也是专家履职的重要证明。“说了什么”和“做了什么”都要有据可查。
事件启示
重庆三峡学院的这起采购事件,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前某些领域采购制度的漏洞和执行环节的失守。即便通报澄清此次事件中未发现利益输送,也更凸显出问题的严重性——即便没有权钱交易,制度也能被轻易绕过,专业人员也能集体“打盹”,公共资金仍可能面临“合法浪费”的风险。
和勤工程咨询公司认为,要让公共资金的每一笔采购都经得起审视,离不开严密的制度和尽责的执行。唯有刚性的约束配上自觉的担当,才能防止这样的闹剧再度上演。
-END-